明略科技推出AI眼動模型,黃金C位真香定律當仁不讓
2020-09-03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人類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傳遞給大腦中樞由大腦做出決策。絕大多數動物通過眼睛感知周圍的信號,這些信號包括了光線、色彩、圖案、動作姿態、物體大小等等。同時,眼睛也是心靈的窗口,人類的眼睛會透露一個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象、情緒、思維過程,映射了消費者的認知與決策等心理行為過程。
我們通常通過追蹤眼球運動的熱力圖來推算用戶對于內容的注意力,通過顏色的冷熱表示用戶的注視程度。現在,我們基于大量的數據積累和洞察經驗,通過AI眼動分析模型和算法,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和大家分享。
例如,我們通過AI眼動分析五條人在《樂夏2》的表演(紅色區域是用戶注視最多的區域,黃色、綠色區域則注視較少,其他區域表示沒有明顯注視)
可以發現,雖然鏡頭一直在旋轉跳躍,但觀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畫面的黃金區域,俗稱的C位。
在仁科和阿茂的采訪環節,兩人一左一右平分畫面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發言者身上,所以要抓眼球,嘉賓在鏡頭面前一定要多說話。
但當阿茂位于C位的時候,盡管一旁的仁科滔滔不絕,大家眼球的焦點卻更多得落在C位阿茂的臉上,驗證了C位是注意力的黃金區域,絕對C位可以人狠話不多。
我們分析其他人數成員較多的樂隊采訪畫面,均符合C位黃金法則:
同樣是雖然一旁的郭龍在發言,但是觀眾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了C位的張佺身上。C位當仁不讓是關注度的黃金焦點位,突然非常理解琦琦子對C位的偏愛。
另一個發現是注意力5s原則得到了驗證,我們分析了幾部電影的定檔預告片:
可以看到片方為了突出上映信息,全片都在左上角標注了上映日期,對這樣長時間固定的信息,AI眼動的測試結果是觀眾的注意力僅會停留最多5秒的時間,然后就不再去反復查看。也就是說,關鍵信息的轉達,也具有明顯的邊際效益遞減。
此次推出AI眼動模型的相關應用,意在基于明略科技在眼動腦電這一領域十余年的經驗,進一步提升驗證和預測效率。過往我們通過眼動腦電設備,在為廣告主和媒介平臺測量廣告形式和內容的效果過程中累積了不同角度,不同人群的調研數據,在對積累的海量數據進行系統性分析后,我們發現,效果好的植入廣告滿足如下三大原則:
a)位置對于可見的影響(curve)-中心1cm原則
b)面積對于可見的影響(curve)-20%原則
c)時間對于可見的影響(curve)-5s原則
植入廣告形式日漸豐富-道具、角色、臺詞、劇情、場景、音效、題材、彈幕……幾乎每一環節都可變成植入的載體,同時由于缺乏標準化的評測標準和工具,廣告主往往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佛系做法,只要植入權益全部履行就好,對于植入位置不做過多要求。另一個極端是要求一部劇內“無限量”植入,認為多多益善,而且要求普遍是面積大、位置好、時間長,從而大大影響了用戶的觀劇體驗。
我們在研究了1000+的植入案例之后,發現受眾的可見性是有天花板的,當達到一定的時間累積,一定的植入面積,再進行擴張對于可見的增長并無太大裨益。也就是說,廣告主的權益要求和受眾的觀劇體驗可以很好兼顧和平衡。
可見度隨著距離屏幕中心點的位置越遠,其可見度也隨之降低(以市場上主流的6.1英寸手機屏幕為例),在距離1厘米之后可見度開始下降,1.5厘米之后下降明顯,1.7厘米之后,下降的速度趨緩。
根據不同距離分段對可見度的影響,可區分不同的位置區間
這便是當仁不讓的黃金C位原則。
隨著植入廣告素材面積的不斷放大,可見度隨之放大。植入廣告占屏幕20%時,形成曲線增長的拐點,達到“黃金比例”,其后可見度的曲線趨平。
可見度&展示時間的曲線圖顯示,隨著時間的延伸可見度的曲線快速上揚,在3.5s之后變緩,而在5s之后曲線趨平。因此,3.5s和5s是植入展示的雙黃金時刻
實現的方法論&路徑(數據源&方法論):
明略科技自研開發了一套可采集眼動和腦電數據平臺-Nuero-box,通過此平臺可快速采集到受眾在觀看影視劇節目時的眼睛關注點和腦電數據。相對于傳統問卷,腦神經可更為客觀和精細的反映出用戶跟影視劇的交互狀態,有可回溯和可追蹤的特征(比如通過影視劇植入廣告的眼動點分布,可判斷出用戶的注意力分布)
從2019年開始,明略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建立了腦神經科學實驗室,從而可大批量采集受眾觀看綜藝、影視等各類節目的眼動和腦電數據,至今已累計超過1000+的綜藝植入的眼動和腦電的觀看數據,形成了國內唯一的植入廣告腦神經數據庫
此次,我們推出的明略科技AI眼動模型能夠5分鐘內快速輸出輸出熱力圖和注意力系數結果,經對比驗證AI眼動模型計算結果和真人眼動熱力圖結果相似度達65%,讓內容在發布前提前獲知想傳達的信息是否能有效被用戶看到成為可能,讓快速測試品牌在海量短視頻內容中的植入效果成為可能。
信息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