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社媒營銷“爆款”,具備這些特質
2025-03-19
每分鐘,
約5.5萬條短視頻在主流短視頻媒體發布,
每天,
350萬場直播在云端陸續開播,
這些內容被平臺基于算法,
推薦給10.7億網民,
自創作起,它們就背負著使命,
或被觀看,或被點贊,或被下單。
它們只是15.5億賬號生產內容的滄海一粟,而在好比汪洋的內容之海中,企業/品牌也只是一葉扁舟,想掀起風浪,非常不容易。
那在擁擠的社媒場里,生產好的營銷內容“有法可循”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將其總結為:1個核心思想+N種氛圍場景+正負面情緒共振。這一洞察出自中國廣告協會聯合秒針系統、秒針營銷科學院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泛社交媒體趨勢白皮書》。
出品〡秒針營銷科學院
內容來源〡《2025中國泛社交媒體趨勢白皮書》
秒針營銷科學院聯合GDMS、M360發布的《2025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報告》調研的228位廣告主中,近6成認為社媒營銷最大的挑戰,就是怎么生成爆款內容,另外還有3成表示因為達人/代理理解不了品牌需求,所以很難出好內容。
但問題的核心其實不是能否產出爆款,而是有沒有必要產出爆款。
爆款對社媒營銷雖然重要,但不能強求,如今的社媒環境下,內容生產一定不能執拗于此前“少而精”的范式,以爆款為核心KPI,而是要在海量生產、多樣化滿足和敏捷響應之間取得平衡,做到海量、多樣、快速、低成本。
傳統內容策略強調精雕細琢,但在信息過載的社交媒體環境中,這種方式往往難以快速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相反,海量和多樣的內容生產能夠更好地捕捉用戶瞬息萬變的興趣點。
此外,社交媒體的內容更新速度極快,品牌必須具備實時響應的能力。海量生產內容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要求內容形式和風格的多樣化,以適應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持續保持品牌的高曝光和用戶參與度。
少而精生產爆款的思維已經過時,品牌必須適應“海量多樣敏捷”的社媒內容生產新策略。
在社媒里,品牌信息以BGC、PGC和UGC等多種形式存在,承擔著品牌知名度、種草和轉化等一個或多個目標,這些內容是否可以被稱之為好內容,關鍵在于是否具備:1 個核心思想 + 某種場景 + 情緒價值的特征。
核心思想是品牌內容的價值基石。它是海量多樣內容生產與分發中,品牌必須始終堅守的價值觀,目的是一致性地維系并強化品牌的獨特辨識度與影響力。
核心思想模糊或偏離,會直接導致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認知出現錯位,產出再多內容都沒有意義。
例如某高端清潔家電品牌,雖然品牌自身定位為高端科技品牌,但社媒推廣的內容卻過度聚焦低價,導致品牌自身心智定位于消費者對其的心智認知出現嚴重偏差,直接影響后端銷售與研發。
N 種場景指品牌要具備跨平臺與場景的內容適配能力。
不同的社媒平臺有不同的社區氛圍,小紅書重藝術和抽象、抖快重娛樂和土嗨,視頻號重生活化、專業內容。在抖音爆火的內容直接搬運到視頻號,往往很難獲得更高的完播,也很難因為價值認同而獲得“愛心贊”。品牌需要依據平臺調性及用戶偏好,靈活調整內容表達形式與策略。
特定的平臺,特定的“配方”更有效。比如在谷歌基于對內容數據庫的研究發現,ABCD(Attention、Branding、Connection、Direction)框架指導下的廣告被證實可以提高30%的短期銷售量和17%的長期品牌貢獻。
在社媒語境下,秒針系統的“四有三有好”(有關系、有好處、有意思、有期待;平臺算法友好、圈層習慣友好、平臺語境友好),指導內容生產,更能提高營銷效率。
最后,是提供情緒價值,它是當下內容營銷的關鍵。投其所好,基于消費者當下的情緒訴求,生產合時宜、能引發情緒共鳴的內容,不僅能提升內容的打開率、完播率,還能積累正向品牌認知,帶動即時消費。
品牌生產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傳遞品牌和產品信息,更重要的是強化品牌認知,在情感上和目標消費者鏈接。
消費者也期待看到輸出正向情緒的品牌內容,為自己、身邊的人以及社會帶來正向引導。
所以在生產內容時,一定要將消費者認可的正向情緒巧妙地融入其中,透過內容與消費者對話、共鳴。
那消費者期待什么呢?明略科技旗下秒針系統2024年底針對4000位消費者理想調研顯示:
當下,他們更關注健康、家庭幸福以及足夠的收入。相比10年前,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更顯著,排名都大幅提升了6位,消費者對中國文化和國家力量表現出更加積極的認同,這一趨勢為品牌做營銷提供了機會。
以潘婷的案例為例,通過和非遺手藝創作人合作發繡作品《簪花仕女圖》,修護受損頭發與非遺技藝結合,既展現了非遺發繡技藝的精美絕倫,增強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傳遞了潘婷產品的強大修護力和品牌關注女性的獨特內核,透過1分鐘的短片,不僅贏得了市場好感,更在無形中增強了其品牌價值。
據世衛組織最新的數據,全球每8個人,就有一個罹患心理和情緒疾病,沖突地區比例更高。
全球性廣告集團Havas最新的一項全球性調研(Havas Persumer Report 2024),則從消費及營銷側,揭示了情緒問題的普遍性。
調研結果顯示:87%的中國先鋒消費者認為心理和情緒問題是現在最令人擔憂的問題。被認為更具朝氣的年輕一代,不論國內外,都有超6成先鋒消費者認為情緒問題令人擔憂。
每個人,都很脆弱。
相比功能價值,消費者更期待品牌幫助他們實現個人價值,包括能讓其更自信、更快樂、更有能量、更有掌控感,可以通過商品炫耀自我、滿足自我、使內心更加平和、體現自我價值等等,這當中就包含治愈他們的負面情緒。
消費者的負面情緒主要有壓抑、孤獨、焦慮、迷失、無聊,分別可以通過松弛感、歸屬感、安全感、認同感、新奇感的內容緩解。
比如松弛感重在營造令人舒緩的氛圍,目的是緩解緊張情緒。這方面代表性的案例是RIO推出的微醺系列,用“林懟懟”這一經典形象,巧妙結合紅樓夢原著林黛玉的經典懟人臺詞與當代打工人的心聲,讓人們的真實情緒得以釋放。
歸屬感是抵御孤獨的良藥。品牌可以通過圈層對話,讓目標消費群感受到他們是某種文化或族群的一部分。如城市旅行、戶外探險等,幫助消費者建立歸屬感,有效抵御孤獨。
五感雖然需要品牌通過內容表達,但關鍵在于品牌本身真實的具備類似的特質,持續不斷地輸出內容并與消費者互動。
在真實的交互中,品牌不僅能通過社交媒體提升用戶的參與度,還能在深層次與他們實現情感鏈接,實現情緒價值共振與增長的雙重目標。
好的內容,不僅是成功的營銷,更是心靈的治愈。
信息填寫